石嘴山“三桥同治”绘就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新图景
10月23日,宁夏交通运输厅执法监督局石嘴山分局牵头召开“三桥同治”一体化监管工作现场会。与会人员通过实地观摩调研与深度研讨交流,共同见证跨区域交通治理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质变跨越。这标志着黄河流域桥梁协同治理正式迈入系统化、常态化的全新发展阶段。

治理升级:打破壁垒的系统性变革
“随着区域经济转型提速,货运车流格局发生深刻调整,超限超载问题呈现出跨区域流动、隐蔽性规避等新特征。传统‘各自为战’的单点治理模式,极易引发超限车辆绕行汇聚、交通拥堵加剧、执法矛盾凸显、桥梁安全隐患累积等连锁反应。”执法八大队负责人的发言精准点出了当前治理工作的紧迫挑战。在平罗黄河大桥超限检测站撤销后,违法车辆借道农村公路、抱团闯卡等问题愈发突出,给黄河桥梁安全防护与流域生态保护带来双重压力。
面对治理困境,传统分段管控模式已难以为继。石嘴山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董玉伟在现场会上明确指出:“‘三桥同治’绝非简单的管理叠加,而是立足区域发展全局,将三座独立桥梁整合为高效联动、安全畅通的‘交通共同体’的系统性重构。”这一精准判断得到了与会各方的高度认同,成为凝聚治理合力的核心共识。
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的精准治理实践
石嘴山分局通过提级管控架构,搭建统一信息指挥调度平台,创新构建“分局主导、大队联动、部门协同”的科技治理新模式,成功实现从“撒网式巡查”到“靶向性打击”的转型突破。
针对平罗县陶乐镇片区超限车辆绕行乱象,分局统筹协调在农村公路关键节点架设限高架5处、安装智能视频监控设备5套,构建起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监控与异常预警网络。同时,平罗黄河大桥超限预检站的建成投用,将前端监控、非现场检测数据与智能报警设备无缝衔接,形成“发现——预警——处置”的全链条治理闭环。治理成效立竿见影,平罗黄河大桥路段货车超限率从治理前的9.6%骤降至0.99%;红崖子黄河大桥“大车小标”等恶意逃费行为得到根本性遏制;石嘴山黄河大桥通过优化通行组织,通行效率提升近30%,切实实现了“管得住、通得畅”的治理目标。

企业担当:从被动履约到主动共治的角色跃迁
“单一企业治理手段有限,缺乏有效震慑力;跨主体数据壁垒未破,难以实现全程追溯监管。”红崖子黄河公路大桥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洋直面行业痛点,深刻剖析了企业独立治理的局限性。直面问题,企业主动扛起治理责任。推行预检人员轮岗制度,筑牢内部管理防线;严格执行技术检测标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建立跨单位“黑名单”共享机制,实现违法信息互联互通。今年6月,该公司收费站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上报一起“大车小标”恶意逃费案件,通过与执法部门高效协同,成功办结案件、惩治违法车辆,生动诠释了企业从“被动执行监管要求”到“主动参与治理实践”的角色升华。“企业既是交通设施的运营者,更是桥梁安全的‘第一道守门人’。”冯洋的表述,精准概括了企业融入治理网络的核心要义,这种角色转变也成为“三桥同治”突破治理瓶颈的关键支撑。

专业支撑:科学研判筑牢安全根基
“桥梁受力呈波浪式传导释放,超限车辆长时间滞留会导致应力叠加,进而引发结构疲劳损伤。这就像反复弯折的铁丝,累积的损伤最终会导致不可逆的破坏。”宁夏公路管理中心石嘴山分中心公路养护科科长贺武华从工程力学视角出发,用通俗的比喻发出专业警示。这一科学解读让与会人员深刻认识到,超限超载治理不仅是执法层面的工作,更是保障交通基础设施长效安全的根本要求。它清晰揭示,任何一座桥梁的治理节点出现拥堵,不仅会降低通行效率,更会直接损害桥梁结构安全。唯有通过“三桥同治”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执法联动前置,在路网层面科学调度分流,才能避免重载车辆集中通行与滞留,从源头杜绝管理性因素导致的桥梁“内伤”,守护好这条横跨黄河的交通“生命线”。

未来展望:从协同治理到机制融合的深度跨越
董玉伟局长以“画好最大同心圆”为愿景,勾勒出黄河大桥治理的长远蓝图。他强调,要实现三座黄河大桥的长治久安,必须推动治理模式从“协作联动”向“机制融合”深度升级,打造跨部门、跨主体协同治理的示范样本。
石嘴山分局将重点推进三桥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常态化,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系统推广治理创新经验。目前,“三桥同治”已从理念共识转化为深度实践,执法严格管控、企业自主自律、专业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治理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石嘴山分局 胡睿 郭莉)
